今天是:
黄山树木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平台 > 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安徽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安徽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山森林站)建于2011年,2015年成为中国森林生态研究网络(CFERN)成员站,技术依托及建设单位均为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0年6月通过安徽省林业局组织的安徽黄山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本站现有固定研究和工作人员10名。

       已建1座600m2的综合实验楼、10套(件)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观测设施建设及使用、维护方面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及运行,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建设及日常管理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以本定位站为平台,已承担科研项目8项,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出版专著1部。

       一、站区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黄山森林站规划布局在黄山区汤口镇安徽省林科院所辖的黄山树木园、黄山区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东至县国有梅城林场等三个区域,代表黄山区域低山丘陵落叶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这一华东中南地区的典型植被群系,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高山矮林、高山草甸等。
       二、建站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与任务
       将黄山森林站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野外长期定位监测基地、先进科技成果实验示范基地、优秀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度开放的学术交流基地。
      (二)具体目标与任务
      (1)建设先进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提供基础数据
        将黄山森林站建成设施齐备、通信和交通便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我国森林生态研究网络提供基础数据;
      (2)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区域及地方生态与经济建设
        依托定位站,开展恢复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管理学等研究,试验示范皖南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综合技术,服务安徽省生态建设工程。
       三、研究队伍及专业背景
       站   长:夏尚光  博士/教授级高工
       主要成员:李鹏翔高级工程师、苏守香博士/助研、蔡懿苒研实员、丁增发副研究员、王晶晶博士/研实员、黄士永研实员、江国治工程师、张家诚助研、方卫华工程师
       生态站固定人员多为博士、硕士或中级以上职称,研究领域涵盖林学、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等专业,主站监测点和辅站监测点的日常观测研究工作有专人负责,目前已定期整理汇交自2014年8月8日积累至今的气象、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分、植被调查等观测数据,2020年增加树干径流量、林内降水量、地表径流量等水文观测数据,并与安徽师范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黄山学院分别合作开展了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动物、植物本底调查以及溪流微生物分布研究和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研究。此外,与主站监测点所在地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珍稀树种青钱柳、毛红椿播种育苗试验。
       四、 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成果特色
    (一)研究方向
       以皖南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定位观测、积累数据与研究评估等揭示华东中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效益,以及森林与现实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兼或开展森林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培育碳汇资源、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育、森林防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研究,并按照国家林业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的要求定期报送监测数据。
    (二)主要观测及研究内容
       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采用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站统一规范化的观测技术规程与方法,观测皖南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及农林复合系统的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三)成果特色
       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提供数据和信息,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观测网络体系,并可为定量评估安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提供基础数据。
       对研究华东中南亚热带山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及农林复合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台站基本建设情况
       本定位站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已具备一定的野外生态观测、分析设备和试验条件。已建1座600m2的综合实验楼、3个测流堰、8个地表径流场、2座综合观测塔和10套(件)仪器设备等。另有20个有关植被动态、土壤水分等定位观测样地,样地面积50000m2
       主要仪器设备清单表
       名称 主件产地 数量/套(件)
       综合观测塔(高度:30m) 中国 2
       WMO气象站 德国 1
       便携式小型自动气象站 美国 1
       快速植物胁迫测量仪 美国 1
       便携式土壤呼吸测量系统 英国 1
       植物冠层分析系统 加拿大 1
       剖面土壤水分测量系统 德国 2
       超声测高、测距仪 瑞典 2
       自动水位记录仪 新西兰 12
       便携式水质测量仪 德国 1
       空气温湿度记录仪 美国 6
       水体温度记录仪 美国 6
       林业资源调查仪 中国 2
       精密电子天平 中国 1
       树干径流监测系统 中国 4
       在线水文监测系统 中国 2
       高精手持式PM2.5速测仪 中国 2
 
       六、科研工作及取得成果情况
     (一)承担的科研项目
    到目前为止,以本定位站为平台,已承担九龙峰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调查评估项目和连续7年承担完成安徽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运行补助项目等。
     (二)取得成果情况
       1:已获取的基础数据
       本站基础数据包括以下4类:
       (1)第1数据集:包括生态站开展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所要求的基本生态要素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目前已有气象因子等基础观测数据。数据积累年限7年多。
       (2)第2数据集:包括20块植物固定样地内的乔灌草及层间(藤本)调查及土壤剖面理化性质测定的本底数据;数据每5年调查测定1次。
       (3)第3数据集:包括生态站主站监测点所在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委托安徽师范大学调查的大型真菌、脊椎动物、昆虫本底数据。
       (4)第4数据集:研究课题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研究课题中产生的可供公共享用的数据、研究成果中的结论性数据。
        2.取得研究成果及其推广应用情况
       取得12项科研成果,含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地方标准和1项国家发明(申请)专利。已出版专著2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篇。
       相关成果在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尤其是安徽黄山及相邻浙江省的天目山区植被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与管理中得到推广并转化为生产力,为山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3.人才培养
       本站地理位置与植被类型独特,研究内容多样,随着监测点观测与试验条件、交通条件和为科研及教学实习提供的生活及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将吸引省内乃至国内科研院校学生来站完成学位论文。
       4.学术考察与交流情况
       自2010年来,累计到站论证考察交流的国内外专家达200多人次,访问专家专业背景涉及林学、农学、生态学、气象学及植物学等相关学科。
      七、发展规划及设想
      根据CFERN总体目标,全面考虑安徽黄山地区地理、气候、土壤、地貌植被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结合国内外科学前沿和国家林业建设需求,把握国际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区域化、综合化、系统化和交叉渗透的大趋势,安徽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未来5-10年发展规划/设想如下:
    (1)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及管理措施
    依据科学技术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CFERN等有关野外定位研究站相关管理条例进行管理,制定完善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实行站长负责制,其他固定站员协助站长工作;②建立专家学术委员会,定期对定位站学科发展方向、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进行审查、评议,听取站建设年度报告和科研工作进展汇报,为生态站的可持续运行与高端发展把脉,并对成果水平、开放水平、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③经费将实行专款专用,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原则,由站长负责,学术委员会检查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和实验室有关财务管理的要求。
    (2)进一步加强运行机制建设
    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吸收先进思想,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提高工作水平。
    ①人员开放:实行客座研究员制度,吸纳优秀专家来站短期工作;根据研究项目计划需要招聘临时研究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
    ②设备开放:各种试验仪器设备实行专人制度化管理,开放使用的原则。研究人员和国内的其他研究人员均可以申请使用,由专门管理人员统筹安排使用。
    ③数据开放:重视各种科学实验数据的获取和积累,并制定专门的数据管理、开放和共享制度;
    ④课题开放:通过各种渠道申请课题,注意站内外研究力量共同争取研究课题,拓展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设立开放基金课题,鼓励国内外的优秀研究人员申请。
    (3)进一步加强监测力量建设
将定位站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亚热带山地天然林及人工林生态系统野外长期定位观测基地;按照国家野外研究站的观测标准和要求,为相关部门提供基础数据。
    (4)研究定位及成果
    面向国家需求,为推动地方生态与经济发展做贡献;面向国内外科学前沿,出较高水平成果。依托定位站,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培养研究生6名以上。
    (5)应用示范
    以生态站为平台,结合当地的社会、生态及经济发展现状,紧跟社会需求,进一步深入开展山地植被恢复技术、复合农林业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示范等适销对路式应用研究,不断强化生态站的对外影响力。
    (6)最终目标
    将定位站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基地、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高度开放的学术交流基地。

    生态所供稿

    本网编辑 周业勇

 

 

 

摄影 江国治 本网编辑 周业勇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51-62632026 传真:0551-62632026

 办公地址:合肥市黄山路618-1号安徽省林业综合楼二楼  皖ICP备08102763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