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资讯
黄山树木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要闻联播
安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中国“安徽样板”
日期:2019-07-14
来源:经济网 2019-07-08 记者 吴晓光
http://app.ceweekly.cn/?app=article&controller=article&action=show&contentid=261262&from=singlemessage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安徽省以林长制改革为总牵引,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建设美丽安徽的森林福利,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18年,安徽省林业部门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国家林草局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努力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了新的贡献。
 
        优化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家园
       据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介绍,为了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理念,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行林长制改革,2018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全面建成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形成了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级总林长抓督促、区域性林长抓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的工作格局,林长制改革已成为该省重点领域改革八大品牌之一。
       同时,相继建立了省级林长会议、督察等工作制度,全省各地出台752个林长制改革配套制度,这些制度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绿色发展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治理能力的提高,初步解决了理念淡化、责任虚化、职能碎化、措施泛化、功能弱化“五化”问题。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提供制度保障。
       对安徽省来说,2018年是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的关键之年,全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谋划启动了“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组织实施了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芜湖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数据显示,2018年该省共完成造林143.62万亩,超计划任务19.68%;实施森林抚育598.64万亩,退化林修复59.25万亩,新育苗7.3万亩。全省各地共创建省级森林城市6个、森林城镇77个、森林村庄640个,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688公里;同时全面实施长江两岸生态复绿工程,完成造林46.44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79年的13.99%提高到目前的28.65%。
       “安徽始终把林业资源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牛向阳说,2018年全省完成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积极推进公益林和林地“一张图”数据融合对接,首次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应用试点,建立了森林资源存量与增量相结合的监测评价制度。全面落实天然林停伐措施,并在自然保护区开展非国有公益林政府租赁试点,同时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湿地公园7处。并组织开展森林督查、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和“飓风1号”“春雷”“绿剑”等专项行动。
 
       多措并举  确保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如何确保林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牛向阳介绍说,安徽林业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坚持高位推动,精准施策,全省各地始终以加快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优化林业结构、提升造林质量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同时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构建稳固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城乡造林绿化相得益彰。
       同时,针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在皖北平原地区主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探索建立农林多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江淮分水岭地区要围绕“把树种上、把水留住”这一基本目标,探索建立生态保护   综合治理示范区;在皖江和淮河地区围绕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探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   生态廊道建设示范区;在皖西大别山区,结合脱贫攻坚,探索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在皖南山区,加强新安江和青弋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建立林业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创新示范区。
       牛向阳表示,创新机制,探索出国土绿化新路,安徽各地根据国土绿化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好“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造林绿化,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国土绿化投入机制。
       另外,鼓励承包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苗木花卉、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积极培育造林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造林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省现有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超过1.8万个,企业、大户、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工程建设的主要力量,承担造林任务占总面积的90%以上,打造了一大批高效、精品林业工程。
       同时,强化林业投融资服务,加快组建林业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根据林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强化信贷支持。积极利用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健全林权流转服务体系,为林权流转提供便捷服务,进一步拓展国土绿化融资渠道。
       在此思路指引下,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推进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康养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省新造油茶、薄壳山核桃20万亩。同时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认定第四批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5家、首批示范家庭林场70个,新增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20个。积极发挥林业生态扶贫优势,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林长制改革攻坚之年。“安徽林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上创新发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强生态保障!”牛向阳表示。
 
       本网编辑 周业勇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电话:0551-62632026 传真:0551-62632026

 办公地址:合肥市黄山路618-1号安徽省林业综合楼二楼  皖ICP备08102763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