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长三角一体化
日期:2019-07-07
来源:学习时报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周卫兵 2019-07-03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实施,一体化发展需要依托一些特殊地理单元,有重点、分阶段先行先试。沪苏浙皖四省市交界,区位独特,为了承接大上海产业转移,联动中西部协同发展,在沪苏浙皖四省市交界区域规划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试验区,对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生态环境优美,有利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试验区同属太湖源头、天目山余脉,生态资源一体,生态环境优美,全区森林面积4479.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4.3%,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诞生地,拥有多个国家级生态县、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生态文明建设金字招牌。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不断凸现的生态经济,为长三角“两山”转化提供样板。
资源要素丰裕,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试验区土地面积大,人均土地占有率高,特别是安徽、浙江境内低丘缓坡较多,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政府取得每亩土地的费用比上海等东部地区低30%—50%,建筑材料价格相比上海周边地区低5%—20%,劳动力成本在长三角地区相对偏低。这些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可有效降低企业建设、生产和服务的成本,为推进一体化的长三角要素市场探索经验。
产业平台强劲,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内共有5个国家级产业平台,包括19个重点园区载体,重点发展新能源、机械制造、新材料、光电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具有资源互补、集群发展的特色优势。这些优势平台有利于优先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集聚,为全产业链提供产业配套基地,实现企业价值链的阶梯式分工布局。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提出,为了更好承接大上海、联动中西部协同发展,在全域范围内,可培育以现代农业、绿色制造、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要素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基于要素保障、价值链分工、产业链优势互补,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优化布局,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
提升试验区要素配置效率。因地制宜按生态节能、高质量发展要求、统一行业标准,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开展低、散小行业整治工作,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促进中小企业兼并重组、低产低效企业转型提升,倒逼不达标企业关停并转。
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协同开展试验区内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粉尘污染系统治理,合力打击工业固废违法处置行为,共同推进试验区“碧水蓝天净土”建设。加强江河湖库生态修复和矿区生态治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逐步构建长三角苏浙皖边际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实现试验区全域旅游融合。依托试验区生态资源禀赋、独特的人文历史、毗邻大都市的区位特点,通过旅游资源跨界整合和空间优化,着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形成森林生态、湿地生态、乡村生态、生态康养、生态科考等生态旅游品牌体系,建设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
争取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抢抓四省市部分领域已达成改革共识的机遇,大力推进碳排放、能耗指标、排污权等全要素市场化交易,深化土地、电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机制,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优势,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本网编辑 周业勇